中国理论网:用习文化思想培育时代新人

产品中心

中国理论网:用习文化思想培育时代新人

发布日期:2024-01-28 来源:爱游戏全站app在线平台

详细介绍

  习文化思想是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最新成果,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这一成果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文化强国提供了理论引领和根本遵循。

  习文化思想是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最新成果,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这一成果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文化强国提供了理论引领和根本遵循。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新时代青年生逢盛世、肩负重任。高校是培育时代新人的主阵地、锻造优秀青年的大熔炉,面向新征程,肩负着用习文化思想培根铸魂,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重大使命。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格外的重视爱国主义教育,就厚植家国情怀、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发表一系列重要论述,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提出一系列明确要求,成为习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厚植家国情怀。家国情怀是中华民族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习强调,“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家国情怀,提倡爱家爱国相统一,让每一个人、每个家庭都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作出贡献。”[1]家国情怀一种具有深厚爱国情结的思想,是指个人对家国的归属情结、情感认同和自觉担当,是中华优良历史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之一,是联结个人、社会和国家的重要桥梁。将习文化思想融入青年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培养青年对人民的大爱、家庭成员的关爱、国家的深情厚爱以及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坚定青年“家国一体”意识,增强青年的家国认同,厚植青年的家国情怀,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精神财富。习强调,要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学生心中牢牢扎根,并强调要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当前,世界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全球一体化和文化多元化加速演进,如何在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下,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更好保持战略定力、汇聚发展力量,成为时代赋予我们的新课题新要求。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只有将习文化思想贯穿教育工作全过程,用爱国主义教育作为立德树人的鲜明底色,推进爱国主义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推动爱国主义教育走深走实、入脑入心,坚持不懈用习文化思想铸魂育人,增强历史定力,提升思想认识,进一步增强青年的爱国热情和奋斗精神,激发青年强国建设的共同意志、坚定决心和精神力量,把爱国情、强国志转化为报国行,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做到处变不惊、遇事不乱。

  中华优秀民间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是一个国家的重要稳定器。推动中华优秀民间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习文化思想的重要内容。

  传承和弘扬中华优良历史传统文化。结合世情国情党情深刻变化的时代特征,习指出,“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2]因此,我们要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民间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习的这些重要论述,充分表明我们党对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的认识进一步升华,把对中华优良历史传统文化的认识提升到一个空前的高度,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为推动“第二个结合”又一次思想解放奠定了基础。习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民间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习还强调,我们决不能抛弃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决不能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要牢牢坚守好这个根和魂[3]。习文化思想中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论述,为新时代青年成长成才提供文化沃壤。坚持用习文化思想润心育人,汲取习文化思想中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教育青年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持久生命力与非凡吸引力,深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知和认同,教育青年坚定文化自信、守好文化根脉,增强民族自豪感,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向现代化转化,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青年在人生拔节孕穗的关键期树立并自觉践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认为,假如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就会魂无定所、行无依归;要把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纳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并提出核心价值观的养成绝非一日之功,要注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他再次强调,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4]习的这些重要论述,明确指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重点和着力点。用习文化思想引导青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青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形成积极的价值态度和情感、提高价值判断和选择能力。一方面,要引导青年深入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内化于心;另一方面,要鼓励青年躬身践行,引导青年在社会实践中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外化于行。从而教育引导广大青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习强调,文化自信事关国家的兴衰、文化安全和民族精神独立性;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就是要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5]习文化思想为青年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注入了力量之源。

  坚定文化自信。习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我们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他强调,坚定文化自信,就是坚持走自己的路。习关于文化自信相关论述突出了文化自信的特殊重要性,彰显了我们党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担当。用习文化思想教育引导青年坚定文化自信。一是要引导青年坚定对中华文化的高度认同。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传承并弘扬中华优良历史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二是引导青年提升文化素养,把文化自信融入青年的精神气质与文化品格中,形成文化自觉,赓续文化基因,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不断开辟和创新文化领域,推动文化在广度和深度层面的拓展,养成昂扬向上的风貌和理性平和的心态。

  担当时代文化使命。习指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6]新的文化使命彰显了我们党促进中华文化繁荣、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历史担当。新时代新征程,青年要以习文化思想为引领,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为推进世界文明进步事业贡献中华文明的独特智慧。

  习提出,文明没有高下、优劣之分,只有特色、地域之别;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只有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取长补短,才能保持旺盛生命活力;要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促进人民相知相亲,共建美美与共的文明百花园。习这些论述深刻揭示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基本规律,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深厚持久的文化力量,彰显了中国人开放包容的胸襟格局。

  当今世界,人类正经历罕见的多重挑战,各国前途命运紧密相连,需要以习文化思想去引导青年增进对不同文化的认知,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涵育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和维护世界和平贡献青春力量。一方面,推动不同文明和谐共处、相互成就。青年应坚持弘扬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以宽广胸怀理解不同文明对价值内涵的认识,尊重不同国家人民对自身发展道路的探索,争当融通中外文明的使者,秉持兼容并蓄、开放包容的胸怀,推动不同文明和谐共处、相互成就,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繁荣世界文明百花园注入思想和文化力量。[10]另一方面,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青年要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和人文底蕴,促使世界读懂中国、读懂中国人民、读懂中国、读懂中华民族[11],推动中华优秀民间传统文化加速向海外传播和弘扬,共同倡导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共同倡导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促进文明交流互鉴。[12]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研究生教育类)“以党史为重点的四史融入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研究与实践”(2021SJGLX132Y);河南工业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爱国主义精神贯穿学校教育研究”(JXYJ-Z201908);河南工业大学校级项目资助(2023YJXJX-45)阶段性成果】

  【作者杨丽系河南省教学名师,河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胡泊系北京邮电大学网络空间安全学院研究生】

  [1]《习在二〇一九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线]《习的文化情怀》,《人民日报》2022年05月12日。

  [3]习:《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求是》2023年第20期。

  [4]习:《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线]《习在沙特阿拉伯媒体发表署名文章传承千年友好,共创美好未来》,《人民日报》2022年12月08日。

  [6]《习向世界中国学大会上海论坛致贺信》,《人民日报》2023年11月25日。